莫言,著名作家,山东高密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红高粱世家》、《檀香刑》、《生死疲劳》、《青蛙》等长篇小说,以及《透明胡萝卜》、《白色》等中短篇小说100余部。狗秋千架”。
摆脱“诺奖魔咒”
寻找创意突破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及其作品备受关注。自从10年前他的上一部小说出版以来,大家越来越期待他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新书。毕竟大家都好奇传说中的“诺奖魔咒”——很难再获得诺贝尔奖了。一部超越自我的强大作品——会困住莫言吗?要知道,2013年获奖时,莫言忙得连书都没读过。
2020年下半年,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终于推出了自己的首部新小说集《大器晚成》。他身穿30年前同样的竖条纹衬衫出现在新书直播分享会上,首次在网上与150万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验和心路历程。新书发行后两个半月内重印五次,销量达到50万册。
1984年,当莫言第一次读到《一百年的孤独》时,他的感觉就像马尔克斯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一样——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正是马尔克斯的小说激活了莫言对前世的记忆,让他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有自己的领地。乡村气息、农民取向是莫言创作的主线,但他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创新。从《红高粱》时期明显受到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到自觉地“逃离这两座高炉”走自己的路,莫言对艺术民族化的认识和探索日益强烈。他的后续作品几乎每一部重要作品都有鲜明的创新:《谭》《香行》的语言结构融入了地方戏曲的“横句”歌词结构,采用了凤头、猪的三声部风格。腹部和豹尾; 《生死疲劳》采用古典小说章章风格,白白混合的语言; 《青蛙》采用多种风格并置的结构方法,拓展了艺术表现力。
获得诺贝尔奖后,莫言在想要全身心投入创作时也有过很多困惑。首先,他脱离了现在的生活。他熟悉北京的街道和建筑,却无法准确把握今天人们的生活和内心;其次,因为社会地位的变化,他多次想一头扎进原来居住的村庄,却发现自己会被周围的人看做是怪物一样,很难找回原来的心态。终于,在新作《大器晚成》中,他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那就是他把自己既视为作家,又视为作品中的人物,深入书中,故事亦真亦假。它充满了现实和空虚,但却充满了当今社会的新鲜元素。
我对自己的要求
我对自己的要求肯定比别人高
记者:您获得诺贝尔奖后,大家都很期待您的新书。为什么说是“大器晚成”呢?
莫言:一个作家有创作欲望,最能驱动他写作的,是人物。您在报纸上阅读了有关案件的报道。案件或故事中的人物能够触动你,让你产生将故事创作并拓展成小说的欲望,因为它激活了你脑海中的许多记忆。 ,激活你生命中的许多经历,激活那些存在于你记忆中的朋友。让我简单回顾一下我的创作历程。我曾经有很多幻想。有时想写天文,有时想写科技,有时想写童话。我之所以在《大器晚成》这本书里写下这样一系列的故事,是因为这些人物有些是我的朋友,有些甚至对我来说就像孪生兄弟,彼此的知己。这七八年我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似乎只有通过这个视角才能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这些丰富的感受。
记者:你上一部小说是10年前的事了。为什么你的新书是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
莫言:这也是我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大多数读者,包括许多评论家也表示,作家只有通过创作小说才能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力量。但我们都知道,鲁迅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沉从文也没有写过。还有更多的外国伟大作家从未写过小说,比如莫泊桑、契诃夫。应该承认,小说无论是在体量、广度、深度,还是反映生活的丰富性方面,确实超越了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我也有一个小说梦想,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写出一本好小说。如果我想写一本小说,那并不是特别困难。我绝对可以在半年内完成。但我想如果我写出来的话,一定会和以前不一样。是不是比以前的艺术水平更高了?这很难说,但是故事不同,时代不同,使用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追求。所以我还在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拿出一本让大家看完后耳目一新的小说。我对我的要求肯定比你对我的要求高。
记者:据说诺贝尔奖有一个诅咒。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都会陷入创作停滞,无法克服自己的困难。你认为这本书能打破诺贝尔奖的魔咒吗?
莫言:所谓诺贝尔奖的诅咒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大多数获奖作家在获奖后很难再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由于客观原因,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普遍已经70多岁、80多岁,创作高峰期已经过去。有些人甚至在获奖几年后就去世了。但也有作家获奖后仍然写出精彩的作品。比如,马尔克斯获奖后还写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所以我觉得很难判断我是否能超越自己,打破诺贝尔奖的魔咒,但我一直在努力和准备,这意味着我在办公桌上花费的准备工作远远超过了我所花费的写这个。这本新书需要更多时间。
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
回国视角有了新意义
记者:你为什么是“大器晚成”?
莫言:晚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大器晚成”是家乡朋友嘴上的一个戏谑词。大概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智力不文明,做了一些事情就被大家嘲笑。他们做了愚蠢的事情,但后来证明,这样的人根本不傻;他们是愚蠢的。还有一种人,故意长期装傻,装糊涂,以此来避免很多冲突。我小说里写的“大器晚成”就属于第二种。这本小说集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我的小学同学。半个多世纪前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书中的人物也随着我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慢慢改变、成长、成熟。其次,“晚熟”还有一层含义,代表着求新求变、不甘于过早停滞的精神。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过早地成熟,变得刻板,不改变,我想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就会走到尽头。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不断地改变,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但是超越自己是非常困难的。我不希望自己太早被定型,希望自己能够晚点成熟。
记者:您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有创新之处。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您认为您的新书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莫言:这次我对这本书的投入很深,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作品中的角色。以知识分子回国为视角的小说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欧美许多作家都写过类似的有关鲁迅故乡的作品,其中不少成为经典。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学习写作时就使用过这个观点,现在我仍然使用这个观点。不同的是,视角本身正在改变。首先,作为一名作家和讲故事的人,我变了一个人,我看待事物的角度与以前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视野可能会开阔。很难说我的思绪是否变得更深了,但肯定是变得更加复杂了。其次,因为我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我的作家身份又增添了更加复杂的色彩。当一个人回到家乡时,他会遇到比以前丰富得多的人和事。回家的视角是古老的,但因为人变了,时代变了,故事也变了,这个视角有了新的意义。
记者:您担心人们分不清作品中的莫言和真实的莫言吗?
莫言:没关系,至少它是我的一部分。我之所以敢在小说里写上自己的真名,是因为我已经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解读,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我和小说中的莫言正在对视。我看着他,他也在看着我。而我这辈子可能做了很多小说里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就是他和我的区别。就像孙悟空拔掉一根毳毛,变成了一只猴子,但有时猴子却逃跑了。孙悟空想要把毳毛找回来,却找不到。
用最通用的语言讲好故事
是一位真正成熟的作家
记者:很多读者都在关注您的新作品。同时,也有人担心,您既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那么您的作品必然要求读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如果看不懂怎么办?
莫言:我向你保证,你都能理解。如果我年轻三十岁,你可能看不到我的小说,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大家都在追求现代主义以及西方流行的其他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手法。但随着人逐渐成熟,我意识到,只有用最通俗、最平常的语言讲好故事,才能体现出一个作家真正的成熟。我现在写的小说你一定能看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读。对于孩子来说,读《大器晚成》书中的《火把与口哨》一文是完全没问题的。
记者:您希望读者从书中读到什么?
莫言:如果读者能在书中读到身边的人或自己,这对作家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作为读者,我们能被某些书所感动,甚至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受苦,这说明这本书描述的是我和我的感受,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力。诚然,作家塑造的人物代表了很多人,表达了很多人的共同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动。
记者:您在小说中写道,在您的家乡,您的旧居旁边原来的两块低地被填平,盖成了房子,用来卖盗版书。那里有一个舞台,正在表演《红高粱》。这是真的吗? ?
莫言:如果你真找这些东西,你可以找到一个大概的原型。当然,这些在小说创作中都是夸张的。编剧会把一个小舞台夸张成一个正方形。当然,也有办法把树夸张成森林。有时一件小事也可以夸张成一部长篇小说。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我小说中所描述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因为毕竟这个场景只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我完全可以改变这个场景,叫它别的名字,而不是高密东北乡。一切皆有可能,但我没有做到。还是有一种惰性。这样感觉比较熟悉。我能找到小说中人物的原型,但绝对不是他。鲁迅曾说过,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可能嘴在陕西,耳朵在河北,身体在湖南。
记者:您在新书《红唇绿口》中塑造了一个通过操纵“网民”、散播谣言发家致富的网络“大佬”。这是您第一次在创作中引入新的社交元素。
莫言:以前我以为只有城里的年轻人才玩手机、上网。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农村人也在网络时代突然成长起来。过去,农村信息相对有限,交通也相对落后。也许一个人我从来没有去过县城或者坐过火车,我这个年纪的人如果按照过去的习惯来衡量,现在已经是很老的人了。但恰巧的是,这些过去被认为很老的人,现在却对互联网非常关注。对外部世界的熟悉和理解与城市里的年轻人是同步的。所以我在《红唇绿口》里写的秦桂英这个人物和我年纪差不多。她也有一段非常曲折不幸的人生经历。这样的人此刻并没有变成科技文盲,甚至比很多年轻人更了解互联网的力量。给她带什么。这样的人物在我以前的小说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也是时代创造的性格。
莫言口授
写的时间越长
遇到的困难越多
写的时间越长,遇到的困难就越多。我已经写作40多年了,现在已经很挣扎了。这比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刚开始写作时要困难得多。那时候我想写啥就写啥,不用考虑读者,更不用考虑读者读完后会做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好还是坏,只要我觉得应该这样写,那么我就这样写。现在年纪大了,肯定不会那么任性了。首先,我自己对文学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已经知道有多少人写了。我想我至少不应该重复别人用过的方法。其次,我自己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我的最低要求之一是我不愿意重复我过去写过的内容。然而,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就像一个人习惯了一种工作一样。生活方式过后,你突然为他改变了,他又在不知不觉中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我记得一位老书法家曾经说过,当你老了,你年轻时的问题就会再次出现在你身上。你当时以为你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来克服它们,但当你长大后,它们又回来了。所以,写的时间越长,就越难。
这两年,我读了很多地方志,比如家乡周边十几个县市的文史资料。这是很多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让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还走遍了家乡高密周边的十几个县市。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先收集当地的志志,然后参观博物馆和一些所谓的名胜古迹。这样,你既可以读到文字,也可以读到自然景观,让你真正深入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深度。如果你想写一部历史小说,我想这些任务是必须要做的。
我是一个对生活没什么兴趣的人。当我不写作的时候,我就看书、练书法、听戏、散步。不像毕飞宇会拳击、打乒乓球,我不做太多体育锻炼。我也有微信和朋友圈,我会看,但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当我第一次开始使用它时,我真的很着迷。我每天都会看它,然后我就明白了它的意思。近十年来,中国有太多的作家写书法、画画。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特别令人欣喜。这不仅仅是艺术的学习和训练,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欣赏。的寻根。我曾狂言,不毛笔字,读不懂古人,读不懂《红楼梦》,读不懂唐诗宋词。只有拿起毛笔去写,你的思维才能与古人处于同一水平。当然,这是文学语言,稍显夸张。
一切历史都曾经是现在,一切现在都将成为历史,所以我们不妨把历史当作现在,也不妨把现在当作历史。当你意识到现在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时,就意味着你的所有行为都必须留下痕迹,你必须负责。所有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当我们回顾过去、学习新事物时,我们可以从当下汲取教训、获得经验、获得智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enzhenlaifushi.com/html/tiyuwenda/6956.html